上世纪大食堂的单位会餐
2010/12/23 10:54:35 来源:齐鲁晚报
现如今,抬腿上酒店,动辄下馆子,虽不乏高档酒水、海鲜野味,却总感觉提不起对吃喝的渴望。在这种情况下,不由得又想起昔日那个没有宾主却有些人间真情的宴席―――大会餐。

  □董宝琳

  几十年前,大锅饭还冒着热气儿,职工食堂红红火火。食堂不尽相同,但一日三餐,打钟开饭基本相似。而手持不锈钢小勺儿和搪瓷碗,到食堂打饭的情景如在眼前。闻到从卖饭的窗口飘出的香味儿,队伍中便响起叮叮当当的“勺碗打击乐”,成为那个时代的一道风景。碗里有肉没肉、肉多肉少,人们的眼睛便紧盯着发菜师傅那柄大勺子。于是,“勺子头上长眼睛”呀,“碗大勺子有数”呀之类的俏皮话儿成了饭桌上的热门话题。

  某一天,食堂登菜谱的小黑板上出现了一个通知:“近因结算盈余,经研究定于某日某时举行会餐……”“会餐”如今听不大到了,那时专指食堂以盈余犒劳就餐人员的宴席。会餐吃什么?“羊毛出在羊身上”,吃的是平时从牙缝里省出来的节余部分,所以也叫“吃节余”。筹办者亦即食堂管

  理者,平时精打细算,奉行节约,有了盈余首先想到大家撮一顿,改善改善(生活),这似乎已经成了那个时代食堂之惯例,当然是景况好的食堂。虽然是在做“取之于民用之于民”的好事,但管理者不是宴席的主人。而享用者也不是被请来的客人,所以这顿饭没有通常意义上的主人和客人,属于“单饼卷指头”―――自吃自。那时办食堂不为营利,有了利润大家分享,会餐不过是分享的一种形式罢了。在那个五谷杂粮瓜菜代的年代,会餐无疑是食堂饮食文化的一个亮点,一个民俗,亦是就餐者的盼望。“钢精勺,搪瓷碗,一天三顿大锅饭。盼国庆,看新年,留着肚子大会餐……”盼归盼,也不是谁来谁有,只有食堂固定用餐者才有资格。多搞几次会餐,吸引更多职工就餐,这也是办食堂的愿望。否则如某个电影演的那样:到了饭时,冷清的饭堂里只有管理者和一位领导面面相觑,那该多尴尬呀!然而,对于供

  应大锅饭的职工食堂来说,要搞一次十几个菜一桌、十几桌同席的大会餐,不是件容易事儿。提前几天就开始操办。笔者在昌潍时有一年单位搞会餐,为了吃上炸鱼,食堂派人百余里跑了趟下营渔港,托门子找关系,好容易才弄到百十斤刀鱼……操办齐了,上上下下一齐下手,会餐那天真有点儿节日般的气氛呢,怎见得?

  大伙房里,风机呼呼,炉火熊熊。那口小孩子都能进去洗澡的大锅冒着热气,那把像铁锨一样的锅铲正在紧张地挥舞搅动,翻炒着几百号人吃的菜肴;平时动口不动手的领导,今天早早下手布置,挽起袖子择菜、切肉、剖鱼。食堂人手不够,各科室部门找人帮忙儿。伙房,饭堂忙碌一片:砰砰啪啪的刀板声,刺刺啦啦的煎炸声,配菜装盛的碗盘声,操办者的吆喝声……大餐厅里,人声鼎沸,喜气洋洋,经过“审查”的合格职工编组分桌,我忝为8号桌的代表,任务是到食堂领酒端菜。那是

  个冬天,端菜端得手指头冻得生疼呢。那天的菜特丰盛,有拌合菜、油炸花生米、粉皮炖肉、芹菜炒肉丝、辣子鸡、丸子白菜汤,炸刀鱼……酒是一元多一瓶的简装景芝白干,一桌两瓶。不收饭票儿,也不用带餐具,带嘴就行。宏大的场面,热闹的人气就不必说了,值得一提的是,由于酒桌上没有宾主之分,不必应酬周旋,没有一般宴席那些客套,不欠人情,也无须还债,无拘无束,却有一股真情涌动弥漫在餐桌上……

  改革开放后,食堂实行了承包制,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者,不再提供免费午餐,吃节余遂成为历史话题。现如今,宴席比比皆是。笔者退休在家,四时八节,喜寿宴席,生日祝嘏,也免不了支应一番。抬腿上酒店,动辄下馆子,虽不乏高档酒水、海鲜野味,却总感觉提不起对吃喝的渴望。在这种情况下,不由得又想起昔日那个没有宾主却有些人间真情的宴席―――大会餐。

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