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来,广大农村纷纷成立了以生产队为主体的集体食堂,还打出过“放开肚皮吃饭”和“吃饭不要钱”等口号。然而由于经营管理不善,加上自然灾害影响,粮食连年减产,至1960年,部分生产队和食堂已出现无米下锅濒临倒闭的状态。
1960年秋收结束以后,县委、政府抽调人员,要对全县各公社、生产队的集体食堂进行全面检查整顿,我也是检查组的成员之一。全县分成十多个组,我们组是林业局的杨枝杞、文化馆的黄普隆、粮食局的马家明、财政局的老肖和我共五人,负责检查城关和同心两个公社的有关大队。
我们第一站先到城关公社的大垌大队,全大队菜有大垌、太埌、石鱼塘、车塘、大竹塘等片,这天下到大垌,已是下午四时多,不久便是开饭时间。我们几人来到饭堂,只见饭堂内摆了十几张方桌,炊事员正往桌上放菜,每桌有两大碗南瓜,两大碗菜芽,两大碗白菜,一大碗萝卜,一大碗用萝卜叶做的酸菜,虽然没有肉,却摆满一大桌。饭是用饭盅蒸的,按人定量,各捧各的饭盅。开席八人一桌,社员很懂礼貌,嫩的菜,好吃的菜,都让给老人吃。第二天我们到太埌、大竹塘等食堂检查,情况都差不多。
第二站我们深入到同心公社的屋高大队检查,这是一个山区的大队。全大队共有三个食堂,两个已经散伙,只有村口队食堂仍在坚持办下去,由一个六十多岁的队长兼炊事员,但每天只开一餐饭,主要劳动力吃三两,无劳和小孩二两,节节俭俭勉强可以维持到第二年早禾收割。那晚入夜,我们正在大队部楼上研究工作如何开展,忽听到楼下仓库门嗄嘎地响,我们急忙拿电筒下去察看,原来是一个六七岁的小孩正拿着一条棍子,往门缝挑仓库里的木薯,手里还拿着一截干木薯,见我们下来,哇地一声哭了,说:“叔叔!我肚很饿!”
经白天对生产队仓库进行全面检查,发现屋高队已是仓库空空,只收集到七、八箩秕谷。晚上研究,组长老杨说秕谷也是粮,大家便把秕谷用水洗净,放到锅里用石灰水煮,然后用石磨磨成浆。我和马家明最年轻,就由我们俩人轮翻磨,直磨了一个通宵。天亮后,特派员老陈到来检查,觉得秕谷虽磨成浆,恐怕仍难下咽,便拿来十多斤木薯粉,一起搅拌匀,然后用箕蒸成糕,分发给社员。由于我和老马通宵加班,老陈便多给一块,以兹奖励。谁知刚吃下不久,我和老马肚子便痛,直痛到下午三时多,后来把糠水、糠渣拉完,肚痛方才停止。
那次到各地集体食堂检查回来,我们即以亲身经历向县里作了汇报,县领导听了汇报,掌握了第一手材料,便及时调拨粮食和物资,解救了一大批贫困农民的生命。时光转眼便是五十多年,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,现在广大农民已踏入了小康社会。但过去那段部分集体食堂无米下锅的历史,却仍然在老一辈的群众中留下深刻的印记。(卢延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