给餐饮业加上“互联网”风味
2015/7/27 20:50:04 来源:山东商报
开场
主持人:以前,我们都是问别人哪里有好吃的,但是如今,每个人的手机里都有至少一款与美食有关的APP,即使身处陌生城市,只要打开手机,就能很快的搜到最美味/最便捷/最实惠的美食店,这大概是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之一。而“互联网+餐饮”还有怎样的形式?又该如何去理解?接下来我们先听4位分享嘉宾说。
嘉宾分享
赵欣
“大嘴吃泉城”的创始人
分享内容
“大嘴吃泉城”是和朋友玩出来的项目,是一个美食类的微信平台,在美食行业有关的新媒体中,影响力能排进山东省的前两名左右。
我大学毕业后做软件开发,现在属于跨界创业。互联网其实一直跟我们是相关的,在桌面机时代,我们利用QQ的模式,后来,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,手机从通讯工具变成平台交流工具。
互联网加的是什么?应该是一种模式。
现在我们与济南一家很有名气的小龙虾店合作,组成了一个独立的品牌。互联网太神奇了,实体店里没有发生的,在网上都能发生。这种打包外卖的方式,让小龙虾的饮食更加卫生。
肖业成
大河传媒公司董事长
分享内容
去年,在一个关于餐饮的交流会上,我接手了一个做面的项目,算是餐饮行业的新人,前辈讲实践,那我来讲讲畅想。互联网给了人们很大的想像空间,未来的餐饮行业,吃饭免费也是有可能的。以前看过一篇文章,河南就有一家餐厅做到了,他们把餐厅内的桌子和走廊都做成广告,让广告商出钱,顾客免费吃饭。我是做广告出身的,当时对这个模式很感兴趣,免费的并不一定是坏的。
移动互联网的发展,让人与人的交流更方便,微信里那么多好友,怎么把这些资源利用起来?这个社会需要抱团发展,以前的单打独斗都过时了。不仅餐饮行业,在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,大家都在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。
王士庆
济南微送餐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
分享内容
大学里开始创业,开店倒卖外贸服装。开始用微信后,我觉得圈子特别重要,圈子对了人就对了,人对了事儿就对了。
随后,微信成了我做生意的好帮手,进入店里的顾客只要加了我的微信,就能成为会员,线上交流,线下交朋友。有时候实体店还没有开,我的货就卖完了,而相对于淘宝店,我们的顾客粘合度要更高,时间也自由。
去年,我开始进入餐饮行业,我感觉互联网+的最重要内容是人。而互联网最大的精神就是分享,借助这个虚拟的平台,我们帮助的人越多,就能得到越多的帮助,同时又是一个资源整合的过程。
林存吉
省知识经济促进会会长省风险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
分享内容
互联网是一种生产方式,也是一种经济方式,我们现在不说做互联网,而是互联网的时代来了,我们必须要用互联网这个工具,不然就会落后。
首先是观念,中国社会有一个最大的特点,越学什么越看不起什么,吃饭很多,但看不起厨子。我们这个时代就是要改变这个观念。然后是品牌,山东是八大菜系之首,吃过什么样的菜,能说自己来过山东了?现在是一个大旅游大交流的时代,吃住都是一体的,创造品牌就是靠质量和共性。
在“互联网+”的时代,餐饮的生命所在没有变,还是要做小,做精。“互联网+”是为了创造新的价值,加的应该是消费者的理念和个性。
小组讨论
现场提问:传统餐饮业与互联网相结合,具体的运作程序是什么?
赵欣:这个问题太宽泛,作为传统行业,先不要管“互联网+”,先想清楚你的优势是什么?找到自己的优势是最关键的。区分优势和劣势,互联网其实是一个强化优势,并弥补劣势的一个过程。
林存吉:我们发明了电以后,没有人会去开电厂,但每个人都在用电。在互联网时代,不要过于迷信互联网,它就是一个基础工具,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离不开,任何人都避不开。
何宁(济南腾蕴餐饮有限公司):去年,我在店里投入20万做了一个系统,除了能完成点餐和评价,还能形成一个大数据,能分析到每个客人一个月来吃饭几次,但去年的业绩依然很差。今年,我把精力集中在店里的餐品、卫生和服务上,生意反而更好了。对于互联网,我们可以去关注,但不要投入太多,特别是对于实体餐饮店,重点还是在用户体验。
本期主题沙龙分享圆满结束,在场的参与者头脑已经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风暴,关键是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从业者。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无限包容的时代,我们可以去无限畅想,也可以尽情的分享。期待下一次的聚首。本报撰文/记者 陈心如图/记者赵天羿
阅读